Rss & SiteMap
交易频道_中国集币在线 http://shop.jibi.net
浅绛彩与官窑
就清代瓷器而言,提及官窑,一般人脑海里都会浮现这样的概念:皇上钦定纹饰、绘画中规中矩、用料精细考究、胎釉精益求精;晚清衰落、官窑也走向暗淡与没落......
在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晚清时代,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御窑画师、文人精英、客串书画家乃至与制瓷业相关的官员参与到瓷画创作中来,其作品一改官窑器的中规中矩,通过诗书画印酣畅淋漓地在瓷上发挥。浅绛彩文人瓷特别是早期作品,犹如一抹余辉一首绝唱,诱惑着近代、当代陶瓷收藏家们闪烁的瞳仁。经过多年的收藏与研究发挖,藏友们不断地发现,浅绛彩从早年无人问津的“大路货”,到当今炙手可热的收藏品种,各地不断“冒出来”又不断被收藏者揽入怀中的实物及研究佐证表明:浅绛彩文人瓷中,特别是御窑画师早期作品中,不乏精品且不乏官窑作品。
一、浅绛彩瓷的身世之谜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精锐攻打景德镇。大军入城后,抱救民于水火之心,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耗费资金不算,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为替百姓解恨,便一把火把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监督管理。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景德镇御窑厂一时又窑火映天,彻夜不息,沸沸扬扬。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彻底推翻帝制,御窑厂才寿终正寝。
然而,自同治五年之后直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这短短四五十年间,御窑厂却催生出了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抹晚霞,迎来了陶瓷史上在旧制上最后的绝唱,并将辉煌缓缓地延绵至民国中晚期,这就是今天仍然有着数以千万计人而追捧的“浅绛彩瓷”。
拜阅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