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工艺
现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的。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华法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刻瓷的发展。华法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以刀代笔,运用自如,并传授给北京朱友麟、陈智光等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朱友麟为第一届毕业生,后留校任教。他的传世作品有“一品红”等。20世纪以来,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均产刻瓷。
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钢和金刚钻石制成,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刻、凿。刻瓷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①在白瓷器上用墨书写或绘画。②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钻刀刻划、凿镌。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钻刀法是用小木锤均匀地敲打高碳钢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浅不同的点的排列,构成所需要的画面或字体。双勾法是用锐利的金刚钻石刀沿字体或画面的外轮廓刻划,用双线表现字体和画面。刮刀法是先用双勾法刻出字画轮廓,然后再将双线间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③填色,一般填着黑色。刻瓷的品种有文具、茶具、瓶、盘、瓷板等。刻瓷风格素雅,讲究刻凿,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
1.晚清【花有清香】花卉刻瓷笔筒
此笔筒,高12CM,口径7CM。釉水肥厚而莹润,花卉刻工精细,带规矩底款。底款似为晚清民国一红店商号。筒身全品!口沿上部有一浅浅釉飞皮和一短线。
3.细路刻瓷笔筒
此笔筒,高11.4CM,口径7.5CM,民国早期作品。
4.民国细路刻瓷关公笔筒
5.民国细路袁久兴新粉彩花卉笔筒
此笔筒,高11.3CM,口径7.2CM,民国小名家袁久兴造,底款:袁久兴号。
6.洪宪精品花鸟大笔筒
7.老红酸枝根雕笔筒
高18厘米、口径28.2厘米、底径22厘米、宽13.9厘米,原生态、粗犷原始的美、入水即沉、民国老酸枝红木根雕笔筒双筒,老酸枝红木根雕而成,特别厚重,经过上百年历史年轮的磨砺,稍有皲裂,但都未穿透,其他无任何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