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竟用了有它网标志的图片,现重上之,供师友们一笑。
"感觉"这东西,不是说来就来的,它是一种认可,是一种思念,是一种享受愉悦的过程。
有男追女追一辈子的,有女追男追一辈子的,最终也不一定能花好月圆。一方有感觉都不行,要双方都有感觉。 收藏细想来也有点理相通的味道,一旦对上了眼,一方乐意了,但掏的银子不够,即使对方有意相让,也抱不得“娇娇”归。 本人早前收入一个老康人物青花笔筒,决定掏腰包前,只是觉得其釉面玻璃水润感强,通景立体,线条硬朗;收到后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敢点货到验收,邀请本地资深藏家又是吃饭又是喝茶,聚到一起“会诊”,才算把“姻亲”给定下来。确定是老的后,洗得干干净净的,头一阵子,几乎是每晚必亲抚之良久方才装回盒内,后来虽然淡了些,但每隔一段时间还是要小心翼翼地捧出来,可不敢坐在桌子前或站着拎着赏,一般要趴在床上捧着赏,生怕一忘形,“咣”的一声掉了。前几阵子在某群内,忍不住晒了几张图,立马有十多人加我,颇有些一家有女千家求的感觉。有一位仁兄最为执着,几乎每晚跟我发信息,也不“王顾左右而言它”,就是直言喜欢,甚至信息聊到了做梦都喜欢的境界。让了吧,心里实在会空落落的,不让吧,又觉得感觉上过不去。最后,我答应这位仁兄:如让,第一个告知他。这位兄台近些日子才没有发信息了。痴迷如我,令人不禁莞尔....... 对我这种不懂绘画,却又喜欢收藏特别是喜欢浅绛的人来说,前进的路上总是跌跌撞撞的,早些年,常常感觉某物件书画好,细看却是个新仿之物。前些日子,有外地朋友发一六方瓶来,那鸟儿分外的灵动,甚至那彩料都做到了清亮匀净,但捧在手上釉面“死光”且发灰,等了好些天,又是一场空。心里怅怅然的同时,还是暗自庆幸“免中一枪”。听说现在景德镇开始有书法与绘画功底了得之徒,在坐镇新仿。胎釉不老,如皮之不存,看书画何用?所以感觉这东西还得加上断新老的所谓“天眼”。还得要眼观六路了解各地信息,还得要每天都要提一提家中器物,要摸一摸所藏之器,倘有半个月不摸不看,就会有“山中一瞬,世上千年”的感觉。 早些年,我每买一件东西必左送右送,送给那些我心目中的老师掌眼,如果听说是本地买的,但凡发言者都只会使个眼色或是踩你一脚,那种关系特别好的会小心附在耳边快速而急促地说一句“假的”。如果是外地买来的,掌眼者才会摇头晃脑说上一句:感觉不舒服。我咧则只能象听天书一般的频频点头又频频摇头:什么叫感觉不舒服........ 多年来,经过多次刻骨铭心的“吃药”后,经手的东西能以几百上千计时,有一天发现不少昔日的老师纷纷发图也跟我商量,有时也左约右约要与我见面看件东西,我心里就想,是不是我也来了所谓的"感觉"咧? 上个星期,偶遇一把壶,对方图片只有几张,且不清晰,说是我要,他便去拿,翻来覆去地“摸索”着看图,我感觉非常好。但"感觉"这东西是不能随便相信的,稍不留神便是几个月的工资,我回了个“要考虑下,再复。”随后的几天里,我头脑里老是想着这把壶,最后还是相信了自己的"感觉"。付款后上手,壶还真是不错:全美品,当属民初定制器,书画似有名家风范.......这不,茶壶置于案头或捧于手上,身上三万个毛孔似被熨过,舒舒服服的。
感觉,是对新老的判断;感觉,是综合审美情趣;感觉,是心灵愉悦的过程;感觉,就是一种对收藏执着与心驰神往........
好文
感觉靠天赋,功夫靠长久的实践,水平则靠持之以恒的勤奋与奉献。任何玩古者的水平都是从第一感觉开始培养,逐步入门,再者深入,加之理解,认知,经过长期悟性与勤奋的双重洗礼得到对古玩的一种深入理解,认知的过程。感觉是每个人对一种事物的理解,再慢慢加以学习,认得每一件物品的各种特点,细致的点,面的一种必然经历,当初全凭感觉,最后经过反复学习,能够自己独立认知新老,真假的特点,区别,就演变为眼力与技术了。佑强好文,道出了一位藏家对古玩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爱,也是对中华古文明文化含金量与美学的一种诠释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