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PEC那片瓦蓝还涂抹在北京的天空,银杏叶舞,香山红遍,初冬如秋的季节,我与全家老小来到北京走走,来去六日,行色匆匆,北京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古迹,我或只逛了一角,厚重的历史文化,我或只翻开了前面的扉页,但却是难以忘怀,久久令人回味。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到北京去过许多许多次,也正是因为职业的原因,我每次去要么不能单独行动,要么只能照照相,很少能用赏古的心去感悟,用手去触摸,近距离用心用眼去发现。 长城感怀 10岁的儿子的脚步永远是向前的,忽左忽右地蹦蹦跳跳,我总是跟不上步伐,思绪一遍又一遍地玩着“穿越”。透过城墙上的瞭望孔,那一段段残
破而沧桑的历史,眼镜取下又戴上,戴上又取下,岁月在绵延的烽火台频频驻足回眸,苍松肃立,枝杆遒劲,俯视疆土,狼烟已不再,兵戈已不再,见证过成败的草木在风中萧瑟作响,似千军万马绝尘而远的呐喊声…… 千年江山千年梦,万里长城万里空…… 脚步丈量,手掌触摸,那一块块的冰冷,读来却是鲜活而遥远,从远古的先秦走来,肩扛手提,风餐露宿,妻盼夫归,母送儿征,南望王师,醉卧疆场,王朝更替,旗帜变幻,那是怎样的惨烈与壮烈……那些视民众如草芥的王朝,纵铜墙铁壁,兵强马壮,总被历史风吹雨打去…… 是沧桑的的长城成就了王朝,抑或是劳民伤财的王朝成就了长城?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君王护卫了众生,还是勤劳勇敢的民众拱卫了代代王朝?历史给人的的答案从来都不会闪烁其辞…… 立于墙根,回望那蜿蜒千年万年的“脊梁”,如与睿智的老人对话,一遍又一遍…… 颐和园里的无双谱大瓶 如果说方正排列的故宫,能给人如高坐云端的庄严感,那么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熙和园则给人一种拂面春风里大家碧玉端坐湖畔的优雅感。现在看到的颐和园各处景点有的是几个朝代慢慢扩大完善的,有的是战火及抢略后的残存,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缮的,多处雄踞的亭台楼阁给人的感觉那般的让人放松那般让人心旷神怡……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千年(1860),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本人在园内逗留多时,所游景点按下不表,但本人在邀月门及乐寿堂等处观赏时,欣赏了建筑内价值不菲的红木镶螺钿家具、景泰兰及百鹿尊 等官家器、官窑器,在一处王妃起居处隔着窗户玻璃竟瞅见一个无双谱300件大瓶。其瓶用玻璃罩着,问过周围人,应为当时之物。 心下顿起好奇,对无双谱进行了一番研究:嘉庆年间,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川、楚、陕白莲教,北方的天理教的起义,外有英国不断对中国输入的鸦片,和不断爆出的吏治败坏,贪污腐败事件。而当时的八旗子弟,属于不仕不农不工不商,时间一长便腐化堕落,一无所能。嘉庆帝率先提倡身先节俭,崇奖清廉的民族精神,激励民众自强自信,以史上正气,刚强人物以榜样。在这种大环境下,为无双谱图案的民间盛行,提供了推波助燃的作用。 可以这么认为,无双谱瓷器,起源于乾隆时期,当时,主要是官窑用图,从嘉庆朝开始,无双谱向民窑过渡,道光以后在瓷器上最为盛行,并一直沿续到民国早期。传世的绘无双谱题材的瓷器种类繁多,有尊,瓶、盘、碗、罐、笔筒、帽筒,瓷板,茶具等等,大多为粉彩器,也有个别青花瓷。所绘的无双谱图案既有单个人物,也有两个或多个人物,但以两个一组最为常见,画面中的人物彼此间用文字隔开,图案和文字完全照搬《无双谱》。由于传世数量较多,质量良莠不齐,其市场价格起伏很大。画工精美的达到几十万元,如2007年杭州浩瀚期拍卖的一对嘉庆粉彩无双谱折沿碗起拍价格就定在12万;质量相对低下的仅值千把元,如一件民国广彩无双谱小盘的市场行情也就在1000元左右。《无双谱》所绘既有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也有默默无闻的小百姓,他们的事迹在民间获得强烈认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就在今日我们在收藏和欣赏无双谱题材瓷器时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回岳的路上,本人在想,瓷器收藏讲究个路份,既然无双谱可在清代进入皇宫,我们可以大胆想象,无双谱题材的瓷器是可以与官窑器相媲美的收藏品种……
说来惭愧,我在北京当兵5年退伍后在北京开过茶楼开过饭店总共待过近7年,连故宫长城都未到过。只能在张兄图片上欣赏这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