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交易频道_中国集币在线  (http://shop.jibi.net/index.asp)
--  金银纪念章、铜章  (http://shop.jibi.net/list.asp?boardid=25)
----  售:外滩之源大铜章一对(黄紫)  (http://shop.jibi.net/dispbbs.asp?boardid=25&id=3225)

--  作者:北方
--  发布时间:2008/10/7 13:05:00
--  售:外滩之源大铜章一对(黄紫)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910105518100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9101060837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910106235619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对900元!保证品相,证书包装全。


--  作者:北方
--  发布时间:2008/10/7 13:05: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910106296394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北方
--  发布时间:2008/10/7 13:06:00
--  
“外滩之源”的风采
  在古玩不断受到追捧的今天,现玩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得到人们的青睐,大铜章便是这样的现玩品种。日前,笔者见到一枚“外滩之源”的大铜章,值得玩味。

  大铜章是俗称,正确说应该叫纪念章。我国铸造纪念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就出现了今天纪念章的鼻祖——花钱。到了现代,随着机制币工艺的发展与高科技的应用,大铜章更是绚丽多姿,受到人们的钟爱,被赞誉为钱币的风格,铜铸的艺术。由沪上华云轩设计并由著名钱币雕刻师雕刻的“老上海系列”,是近年来直接表现上海历史题材的纪念章,其艺术风格不繁不琐,古朴雅致,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外滩之源”便是这套系列中的一个品种。

  “外滩之源”,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是外滩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当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原本叫“李家场”的江边荒滩,迎来了第一艘外国商船,这里成了后来的“外滩”。上海近现代金融、贸易、船运等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是名符其实的现代上海的源头。如何反映这一上海历史的文脉,让人们领悟到这个源头的历史沧桑感,设计者没有落入俗套,在铜章的左前方,是铮铮钢骨的外白渡桥的侧视桥梁,这座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钢桁架结构的铁桥,不仅是外滩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造币厂雕刻师王浩素以建筑雕刻见长,他刀下的桥架钢桁被刻画得入微入致,别具一格,那颗颗栩栩如生的铆钉凸现了现代工业文化的魅力。铜章的背景是上世纪初的外滩源风貌,异国情调的洋楼,尖顶秀拔的教堂,苏州河上的货运沙船,水波泛动,隔岸望去,宛如一幅幅记忆犹新的西洋油画。历史乎,现实乎,这一刚一柔,沟通了时间的隧道,让人们感悟到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分量。

  铜章的背图是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总领事馆的洋楼,这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始建于1842年,后毁于火灾,现建筑于1873年,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具有英国晚期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一百多年,历尽沧桑,见证了当年“李家场”走向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也为“外滩之源”大铜章留下历史的轨迹。作者:吴少华(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  来源: 新民晚报

--  作者:北方
--  发布时间:2008/10/7 13:07:00
--  
“外滩之源”的风采
  在古玩不断受到追捧的今天,现玩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得到人们的青睐,大铜章便是这样的现玩品种。日前,笔者见到一枚“外滩之源”的大铜章,值得玩味。

  大铜章是俗称,正确说应该叫纪念章。我国铸造纪念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就出现了今天纪念章的鼻祖——花钱。到了现代,随着机制币工艺的发展与高科技的应用,大铜章更是绚丽多姿,受到人们的钟爱,被赞誉为钱币的风格,铜铸的艺术。由沪上华云轩设计并由著名钱币雕刻师雕刻的“老上海系列”,是近年来直接表现上海历史题材的纪念章,其艺术风格不繁不琐,古朴雅致,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外滩之源”便是这套系列中的一个品种。

  “外滩之源”,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是外滩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当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原本叫“李家场”的江边荒滩,迎来了第一艘外国商船,这里成了后来的“外滩”。上海近现代金融、贸易、船运等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是名符其实的现代上海的源头。如何反映这一上海历史的文脉,让人们领悟到这个源头的历史沧桑感,设计者没有落入俗套,在铜章的左前方,是铮铮钢骨的外白渡桥的侧视桥梁,这座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钢桁架结构的铁桥,不仅是外滩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造币厂雕刻师王浩素以建筑雕刻见长,他刀下的桥架钢桁被刻画得入微入致,别具一格,那颗颗栩栩如生的铆钉凸现了现代工业文化的魅力。铜章的背景是上世纪初的外滩源风貌,异国情调的洋楼,尖顶秀拔的教堂,苏州河上的货运沙船,水波泛动,隔岸望去,宛如一幅幅记忆犹新的西洋油画。历史乎,现实乎,这一刚一柔,沟通了时间的隧道,让人们感悟到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分量。

  铜章的背图是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总领事馆的洋楼,这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始建于1842年,后毁于火灾,现建筑于1873年,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具有英国晚期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一百多年,历尽沧桑,见证了当年“李家场”走向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也为“外滩之源”大铜章留下历史的轨迹。作者:吴少华(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  来源: 新民晚报

--  作者:老黑龙
--  发布时间:2008/10/8 19:01: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北方
--  发布时间:2008/11/25 13:17: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贤至
--  发布时间:2008/11/25 14:50: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小善
--  发布时间:2008/11/25 17:18: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幸星
--  发布时间:2008/11/29 14:09: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贤至
--  发布时间:2008/11/29 15:54: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